欢迎拨打电话咨询优惠项目!

顶部广告

首页 殡葬资讯 孝道文化—“24孝”典故(三) 啮指痛心

孝道文化—“24孝”典故(三) 啮指痛心

孝道文化—“24孝”典故(三)

啮指痛心

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着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着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曾参年少时家里非常清贫,需要他经常到山里打柴以贴补家用。这一天,有一位客人到家里访问曾参,而家里没有其他人,古礼:男女授受不亲,不招待又失了待客的礼数,曾参的母亲不知所措,于是就用牙齿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在山里忽然觉得心疼,仿佛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打来的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母亲缘故。曾参的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

以礼相待。这个故事我们现在看来有一点不可思议,甚至哑然失笑,这种通讯的方法竟然比现代人的手机、电话还方便?其实这就是《孝经》所说的“至孝”而引发的“孝感”了。当然这是一种浪漫化的思维方式,然而往其深层看,就是说孝子与亲人的心是时刻连在一起的,彼有所动,此有所感,彼此相互感应,心心相印,息息相关。这大概就是现代人所谓的心灵感应吧?骨肉至情之深、孝子至孝之诚,由这一故事彰显出来了。

其实曾子不仅对他的父母孝顺,对他的老师——孔子也是相当的恭敬孝顺,有一次孔子给他的弟子们授课,曾子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老师孔子提问,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

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垂下双手恭恭敬敬地说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曾子认为,孝道是人类社会的根本法则,无所不在、无时不用、无所不包,专业知识只是立足于社会的一个充分条件,而人格、德行却是做人的必要条件,是为人最内在的品质,孝道是高尚品德最基本的。小胜靠智、大胜靠德。只有具备人才、人格、人文的人,才是完整的人,才有精彩的人生。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重庆殡仪用品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yzgmw.com/7717.html
感谢阅读到这里,如果你对上述内容有疑问,请电话咨询,我们将为您提供优惠项目!

文章底部

上一篇
下一篇

作者: admin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