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式24小时殡葬服务,遗体。式仪别告,接运,守灵治丧,灵堂租用,告别仪式。
杨柳村至今尚存的明清宅院有36个,组成了一个庞大的建筑群,来这里旅游,令人大开眼界!
南京市江宁区湖熟街道杨柳村,拥有南京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号称"南京版大宅门"的明清古建筑群。
远望杨柳村
据村里的族谱记载,杨柳村始建于明万历七年(1579年)。村庄由一个个自成体系的独立宅院组成。当地人把他们的宅院叫做"堂",而非"院",例如翼圣堂、翼经堂、四本堂、树德堂、思承堂、礼和堂、酌雅堂、安雅堂等,每一个名字都很雅,都有自己的一段来历。
目前,杨柳村内尚存的成规模的宅院,也就是堂,有36个,相互间相距不远,是一个庞大的建筑群。经考古学家、建筑学家鉴定,杨柳村古建筑群保存完好,研究价值非同一般。
杨柳村的每一个宅院,均为坐北朝南的多进穿堂式的高墙深院。进深有三进、四进、五进,最多的要数"翼圣堂",是"七进,十八道门槛"。各家各户亦采用传统的中轴线布局,在中轴线上建门厅、轿厅及住房。此外,左右两侧也各有中轴线,其上布置客厅、书房、次要住房和厨房、杂屋等,如此一来,整个堂成为中、左、右三组纵列的院落群体。
杨柳村现存的古民居
厅堂一般位于第二进的庭院,各个厅堂都有古雅的堂名,如"恩承堂""树德堂""安乐堂"等,以匾额悬于正堂的门额上。厅堂一般没有前后檐墙,前后都装有可拆卸和可折叠的隔扇门,形成可通透可封闭的半开敞的空间。
厅堂与天井构成了内外渗透的有机整体
厅堂和天井之间设有柱廊,与天井共同组成内外空间互相渗透的有机整体。这种在中轴线上不断延伸的做法表达了中国家族制度特有的等级观念,而"庭院深深"更能显示出主人的财力和地位。
此图展现了天花板上"望砖"的样式
敞亮大气的厅堂
厅堂内部根据不同需要,用隔扇、屏门等自由分隔。天花板采用"望砖"的样式。除正梁不施彩绘以外,其他梁架构件皆饰有精美的图案雕刻。在各个建筑单体之间,有前后相通的"备弄"(即通道或夹道),既可起防火作用,又便于巡逻。
天井形式多样。厅堂之间的天井往往较大,结构方正,以长方形居多,而厢房、杂房之间的天井则因地制宜或大或小。
天井
每个宅院正堂前的天井处都有高大精美的门楼,背南朝北。门楼上都有治家修身方面的格言四字砖雕,如"缓步凝思""出耕入读"等;门楼周围有砖石雕刻作装饰,题材以人物、花卉、鸟兽为主,雕刻古朴精细,形态逼真。
了解了杨柳村古民居的基本形制以后,不妨跟随笔者走进古民居中保存完好的"朱家大院",一睹大户人家的风采。
"朱家大院"位于杨柳村的西头,由"思承堂""礼和堂""树德堂"构成,占地近4000平方米,相传是朱元璋的第11代孙朱侯山在清乾隆年间为三个儿子建造的宅院。
步入朱家大院,给人第一印象便是井然有序、素雅明净。
朱家三个儿子各立门户,有着各自的四进院落。同时,三堂又密不可分,不仅建筑连体建造,大门也共用一个,还有一条"百米长廊"将第四进的院落相互贯通。也就是说,三堂之间实际上还是一体的,想来朱侯山当年为三个儿子营造宅院时,该是怀着一种强烈的"和合"的价值观,欲借房屋传递"家和万事兴"的美好愿望。
"朱家大院"的门雕
再顺便说一说杨柳村的来历。
据传说,朱孔阳是杨柳村的创始人。一天,携一家人出外谋生朱孔阳来到南京杨柳湖畔,突然担杂货担的担子断了,他们索性停下来,在湖边做饭,先填饱肚子再修理坏了的杂货担。饭后,朱孔阳的妻子去湖边洗碗,不慎碗又掉进湖里。见状,朱孔阳长叹一声说;"天留我也"。
这样,朱孔阳一家就在杨柳湖边落了户。其后代在此繁衍,再加上外姓人也来此居住江北区安乐堂,就形成了杨柳村。
从朱家族谱中我们还得知,朱孔阳的后人在清代康熙到乾隆年间,出过不少进士、举人,其中一些人在朝堂当了大官,朱氏家族逐渐成为南京一带的大家族,有了"书香门第""仕宦世家"的美名。
至于杨柳村的古民居缘何躲避了战乱,完整地保存了下来,与朱家的一位大小姐有关。
据朱氏后裔朱政恭说,当时太平天国将领李秀成的部队驻扎在该村。朱家的一位大小姐嫁给"王爷"李秀成,作了"王妃"。因为有太平军保护江北区安乐堂,所以杨柳村的许多建筑得以保存下来。
这个说法到底可信与否,在笔者看来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杨柳村古建筑群作为典型的江南民居能保存至今,的确是奇迹!
鲜花布置灵堂,遗体告别仪式,丧葬用品销售,墓地销售,安葬仪式!
殡葬小管家,家属少操心,一站式殡葬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