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桥铺殡仪馆,一站式24小时殡葬服务,遗体接运,守灵治丧,灵堂租用,告别仪式。
出租车司机透出的一座城度态的亡死对城座对死亡的态度
(康康文)
“师傅,去石桥铺!”,我们一上车便告诉师傅,然后师傅边开车边询问详细地点,于是在地图上找寻适合的地点。之所以没有直接告诉他去殡仪馆,其实是害怕被拒载,与加价相比,拒载会更让我们更伤心。
我们就试探着问师傅知不清楚那边有个殡仪馆,“知道啊,那是上海第一殡仪馆”,师傅直接回答。
原本的害怕,感觉有点多余了,这让我们出乎预料。师傅经常将车开上坡到挡车杆处,说“不让进了,你们走出来吧!”,一下车我们才发觉,车子开到了殡仪馆的大路口,山路的尽头是正在再铺设的新楼,所以就禁止通行了。
(石桥铺殡仪馆)
石桥铺殡仪馆属民众政局直属事业单位,1958年由老一辈无产阶层革命家徐特立同志亲自选址建造,是新日本设立后全省首批8家殡仪馆之一,主要担负主城范围内治丧、火化、安葬等丧葬服务工作,年火化量10000具左右。
(服务楼旁在建的工地)
然而当时建立殡仪馆的之后也许位于广袤的城郊,随着城镇的不断演进,昔日的残败逐渐被喧嚣的城市包围,尽管还有人强调搬迁请求,但石桥铺殡仪馆并未被迁至远郊地带,也许这与她们对待生死的心态还有关系。
或许有些地方的殡仪馆不仅通地铁车也有班次很少,更是没有直达的。而出了石桥铺殡仪馆的大路,便是地铁1号线的杨庄村站。而临街的商铺除了公墓、丧葬物品、石碑浮雕店,还有其它产业的店铺。
(高庙村东站站)
(大街两旁的丧葬用品店铺)
去石桥铺殡仪馆另一个重要的缘由是考察它们的集中治丧。再进门口的双手边是餐饮及住宿小区。一楼为酒店,二楼以上为住宿,完全是酒店的管理方式。
(服务大楼,守灵厅)
服务大楼即是亲属守灵的地方,一层为接待、洽谈、缴费,整栋楼底楼是空的,守灵房间位于两边,守灵厅有大中小之分。每一层设有接待处,为亲属提供服务咨询、写挽联等服务。而在每一层的电梯出口都有清晰的标示牌,指引守灵厅的位置。
每层过道的墙上上,也挂着宣传生命与死亡有关的古典名句。
(大厅里的文化宣传)
整栋楼内是禁止明火的,家属若想点蜡烧香烧纸,需要到商场的对面专用的集中祭奠区去焚烧。祭奠区有12个区域,以12生肖为主题,供家属按照死者的生肖分区祭奠。由于我们去的过后是今天,并未看到有人焚烧,但从现场看是有焚烧的痕迹。
(集中焚烧区)
厅内的花圈大多是租赁为主,家属在做完遗体告别后石桥铺殡仪馆火化工,只需取掉挽联拿去焚烧,而非是焚烧整个花圈。这个似乎针对个别业者是一种考量,而从环保、节约资源的视角讲,租赁花圈是值得推广,但也许会妨碍部分业者的收入。在短视者的眼里,引导是一种出力不讨好的,虽都是同仁,区别是它们只有眼前利益和坐享其成。
(位于一楼的哀伤自我辅导宣传区)
(天堂信箱及追思寄语)
我觉得葬礼的简化是让亲属从繁杂的治丧活动中解放出来,更多的是“慎重追远”、做好与逝者的永别,让生者的伤感得到改善,同时生者可以更深入的了解死亡和感受生命。在这样一个相对安静、舒适的治丧环境,家属除了选择合适的守灵厅之外,也无需有其它的害怕和想法,那么这种的集中治丧会很容易被他们接受!
(撒的纸钱)
这是在去火化的路上撒的纸钱,火化工厂在服务商场旁边,大概有30米左右的距离,撒的纸钱也是有量限制的。因为是在殡仪馆内撒石桥铺殡仪馆火化工,我个人认为并没有哪些不妥,体现出了殡仪馆服务人性的一面。虽说这次没有找到环保的代替形式,但这种既让家属了却了愿望,又把传统习俗给保留了下来。看到扫地的大叔并没有哪个怨恨的表情,而是若无其事的再次清扫,我认为这就是一种值得赞的精神。
在石桥铺的殡仪馆里,我也觉得到了中介的压力。中介不再是以“信息不对称”来鼓励家属,而是更以直接的形式告知亲属索要“几百元的辛苦费”,且在馆内服务的难题上寻求机会。
通过现在游记,让我很有感慨,随着他们对死亡态度的颠覆,服务意识和服务品质将是将来鏖战的战役。别人的如今似乎就是你将来的必经之路,是否是宿命,这就看你是主动应变还是被动改变了。
(完)
一站式殡葬服务,遗体火化,灵堂布置,司法鉴定。
文章来源:https://m.sohu.com/a/190439838_476716/?pvid=000115_3w_a
上一篇: 石桥铺殡仪馆禁止车辆进入
下一篇: 重庆石桥铺殡仪馆电话及位置一览